元视野:技术涌现与未来设计——跨界思想论坛全纪录


本文完整纪录元视野论坛主讲嘉宾的演讲视频与文字,文章篇幅较长,请参考论坛日程查阅相关内容,欢迎收藏存阅。

注:本文文字由野城、ChatGPT、科大讯飞协同转码校对编辑。


  元视野:技术涌现与未来设计论坛  

论坛主办方:北京国际设计周 

论坛承办方:野城建筑事务所 

论坛策划人:野城  

论坛地点: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



  论坛日程  


•  开幕致辞

•  朱嘉明: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思维革命

•  何展:Generative AI 生成式 AI — AI 的“iPhone”时刻

•  韩涛:基于军事思维的设计研究

•  王之纲:虚实相生——面向文化体验创新的实践与研究

•  野城:AI宇宙观

•  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官方数字人发布

•  圆桌沙龙:卜骁骏、 DADA、 韩涛、何展、王之纲、野城(主持人)


2023年9月23日上午,北京国际设计周首场分论坛“元视野:技术涌现与未来设计”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如期开幕,这次的活动受到设计、科技等领域的广泛关注。这场跨界思想盛会,由旅法建筑师策展人元宇宙架构师野城策划,旨在为科技与设计的融合交汇搭建桥梁,打破学科、行业、思维的壁垒,为未来设计注入新的生命力。

我们提出“元视野”(Meta Vision)这个论坛题头,一方面希望回到技术本体、设计本体去溯源,另一方面更希望不同领域可以更加交互融合,拓宽视野。在野的状态才是设计灵感爆发的状态。“元视野:技术涌现与未来设计”论坛不仅聚焦于科技与设计的碰撞,更是一场多元跨界的知识盛宴。在这个跨学科的研究和跨领域的实践中,设计的本质与外延迎来了一次深刻的重新定义。这场论坛以引领科技与设计跨学科交流为己任,从多维度探讨科技与设计的关系,为未来设计的发展探索多重可能性。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王昱东出席并致辞,通州区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本禄解读了通州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策略和最新举措,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毅对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官方数字人“小玖”做了官宣发布。


本次论坛邀请到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老师、NVIDIA英伟达中国区Omniverse Lead 何展先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涛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教授、时境建筑联合创始人卜骁骏先生和数字媒体艺术家DADA女士。几位主讲嘉宾凭借各自的专业背景,在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技术崛起的浪潮中,展现他们独到的见解和前瞻性思考。他们将跨界设计思维融入科技之炉,铸造通往未来设计之门的钥匙。

在圆桌沙龙上,与会嘉宾们面对着时代的潮流,纵论过去与未来。他们同时将目光投向了设计教育和设计思维的发展,回归设计本原,拓展设计外延,正应和了本次论坛的题头——元视野。这场盛会将成为北京国际设计周思想交流的重要里程碑,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给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迪。

   



  论坛嘉宾致辞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王昱东出席并致辞。他表示本次论坛也是今年设计周当中非常跨界的主题活动,我们相信元视野论坛能够激发各位参与者对科技与设计关系的深刻思考,并为未来的设计带来新的灵感和视角。各位与会者能够通过论坛相互连接,达成共识,并为推动未来设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通州在大力发展元宇宙和相关科技。设计周永久会址也设立在张家湾设计小镇,城市副中心将不断发挥它的优势与政策影响,吸引更多科技设计领域相关的公司和人才的到来。同时设计周永久会址将发展成设计博物馆,集中呈现不同领域的设计作品和设计理念。在未来的几天里,北京国际设计周将继续举办一系列精彩的活动,包括各类展览、论坛、工作坊等,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国内外设计师、策展人、艺术家和学者。这个充满创意和活力的设计盛会将为大家呈现出更多关于未来设计的新思考和新愿景。他感谢各位嘉宾和观众的热烈参与,对论坛的成功举办充满期待。

通州区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本禄解读了通州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策略和最新举措,强调了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的重要性。通州区将通过元宇宙技术引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积极吸引元宇宙相关领域的科技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这一举措有望为通州区赋能副中心建设,同时推动文旅、商业等产业的全面升级。通州区将大力引进专精特新企业和高层次人才,以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这一系列措施将为通州区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提供坚实基础,为未来的发展描绘了崭新蓝图。



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毅介绍了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官方数字人“小玖”,由设计周与天成通链联合研发打造。她不仅拥有时尚靓丽的外表,还有一个高智能的“大脑”。依托其储备的丰富知识,她可以为游客提供全天候服务,还能通过互动交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论坛主题演讲  

朱嘉明: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思维革命



(1) 千禧年以来,世界改变的主旋律是不断加速的和叠加式的科技革命。这是21世纪的重要特征。

(2) 科技革命导致科技前沿的不断推进,稳定的科技格局不复存在。

(3) 科技革命已经全⽅位的影响和改变了⼈类的思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活动模式和⽣命形态。

(4) 2022年以来,在科技⾰命中,最值得关注的是AI⾰命。因为AIGC技术的升级, ChatGTP3.5的诞⽣,AI技术发⽣了超出预期的“突变”。2023年,伴随GTP4的运行和即将问世的GTP5,正在急剧逼近AGI(通用人工智能)历史时期。毫无异议,人工智能正在进入“突变”高峰期,如同地质领域的“地震⾼峰期”,或者宇宙领域的
“太阳黑子活跃期”。

(5) 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的发展,对于广义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和电影的冲击是极端重大的,形成自文艺复兴以来前所未有的文化和艺术危机。继尼采的“上帝已死”和福柯的“⼈已死”之后,现在开启“艺术家和艺术已死”的时间表。

(6) 这是因为:人工智能改变了艺术创造的主体,艺术家不过是主体的⼀部分。以后人工智能艺术创造可以没有艺术家,艺术家创造不可能没有人工智能参与;人工智能改变了艺术创造的美学标准,机器人的审美意识会得以换发;人工智能改变了各种从内容到形式的艺术创造的传统过程;人工智能改变了艺术作品的时空存在状态和欣赏的方式。

(7) 在人工智能艺术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类艺术家将不得不大面积的退出传统艺术创造的领域,唯有寻求基于人工智能艺术基础之上的创造性。

(8) 可以预见,面对后人类时代的来临,后人类艺术形态已经开始形成。人类艺术形态将是多媒态的和多维的艺术形态。这已经不再遥远。只是囿于人类目前的认知, 还难以形成超前的想象,如同石器时代想象青铜器时代⼀样。

(9) 人工智能艺术势必超越地球空间的限制,⾛向太空和更远的空间。




何展:Generative AI 生成式 AI — AI 的“iPhone”时刻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中国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AI领域。这些变化在短短的10多个月内发生,但它们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能不再需要专业的设计师或工程师,因为人工智能正在赋予我们更多的设计能力和创造性。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手机应用程序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应用程序变得更容易吸引用户。我的孩子们已经迷上了这些工具,即使他们还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对数字技术的掌握程度比我们更自然。全球范围内的一些应用程序,达到1亿用户所需的时间已经大幅缩短,这表明未来将有更多的明星应用程序涌现。

与英伟达合作的一些生成技术为设计师和创意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选择。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输入文本来生成具有语义背景的图像,这种技术的商业版本已经发布。我们还可以使用生成视频来模拟人类的动作,这些动作看起来非常逼真,很难分辨是否是真实的。这些技术正在改变设计的方式,使之更加高效和创新。


在设计领域,从汽车外观到建筑设计,以前需要复杂的曲线和模型设计,现在可以通过文本驱动来完成。甚至在制作特效和视频编辑方面,生成实验工具也在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例子表明,在生成实验领域,投资和研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我们现在有了技术,可以将多模态信息,如文本、图像、音频、3D模型等,转化成各种形式,这为创意设计和应用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可以预见,在建筑、娱乐和其他行业中,将出现彻底的变革。

此外,我还想分享一些底层技术的探索,比如USD(通用场景描述)。USD是一个三维模型的框架,它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定义不同层次的属性,并减少数据存储的复杂性。这个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从建筑设计到动画制作都会非常受益。

为了使这些技术更容易访问,我们创建了一个名为Picasso的公共云服务平台。它允许用户使用文本生成图片、视频和可编辑的3D模型,同时还支持训练定制的模型,使创意的实现有无限的可能。

我们提出的互联人工智能系统和虚拟世界系统(我们称之为Omniverse)的使命之一,就是让人工智能的未来能够在物理上扎根。我展示一些与数字人物相关的案例。通过输入文本,我们可以让数字人说话,这个技术可以在动画和娱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们还展示了如何使用文本生成纹理和材质,以及如何通过文本来实现复杂的视觉效果。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正在改变设计的方式,使之更加高效和创新。我们可以用自然的语言来与计算机交流,这为未来的设计和创作带来了巨大的潜力。无论你是设计师、艺术家还是创意工作者,这些技术都将为你提供更多的创作选择和机会。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看看这些技术会如何继续改变我们的世界。


韩涛:基于军事思维的设计研究


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底线,然而,更重要的是技术是否能帮助我们突破极限,甚至重新定义这个底线。这两个概念,底线和极限,并不是我个人的创造,而是源自于国家文件中的表述。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将军事思维看作是一种底线。通过底线思维,以探讨军事的起源和潜在力量,以确定它是否具有长期的价值。如果军事思维是一种元视野,那么它将对所有设计,特别是未来设计产生深远影响。

极限思维是一个不常见的概念,它表明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与以往根本不同,与国家安全相关。历史上,战争一直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着根源性的角色。例如,《权力的游戏》可以被解读为寒冷地区游牧民族与封建政权之间的历史竞争。孙子兵法则反映了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智慧和战略性,这些智慧并非主观创造,而是源于现实需求。文艺复兴时代也是类似的历史时期,它不仅代表了艺术的复兴,更重要的是,艺术家们将自己的艺术天赋与军事技能相结合,这在当时的城邦竞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后,我们来到科学革命,其中一位关键人物是伽利略,他曾在威尼斯兵工厂工作。威尼斯兵工厂的成功是威尼斯海军称霸的前提,它掌握了地中海的控制权,影响了东西方的全球贸易。这种需要迫使人们不断创新,进而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发展。其他科学家如瓦特也是沿着军事技术的逻辑发展了蒸汽机等创新。哲学家康德甚至是一名教授普鲁士军官的大学教师。这些思想家、设计师和建筑师在当时的环境中,他们的思想和设计都受到生存需求的影响,为未来的设计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然而,今天我们很少关注这些思想和设计的起源条件,只关注它们的结论。这可能导致我们忽视了那些真正推动创新的根本原因。这也说明了国家大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师在掌握未来技术的责任和义务方面有着重要的角色。

在当前的时代,我们需要关注设计研究的本质,即战争和军事对于人类生存和设计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创新的表面现象。设计研究应该从底层的生存,到中层的生产,再到上层的金融和信息生产层面,以及未来技术的研究,这是一个新的架构。建筑师和设计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并重新定义未来的设计。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认识到认知战略和GDP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容生产如何服务于认知战争。认知战争是大国之间的战争,通过加工知识的认知模型,可以控制所有人的认知,从而控制国家的发展趋势。这也使得技术人才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总之,军事思维和设计思维密切相关,对于未来的设计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历史,重新定义设计师的角色,并关注设计研究的根本原因。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王之纲:虚实相生—面向文化体验创新的实践与研究


当代设计教育领域面临一项关键的挑战,即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整合和调整教学,以满足未来设计的需求。随着技术工具的不断进步,设计师们不仅需要掌握这些工具,还需要思考如何在工具的帮助下创造原创性的创新。这一挑战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环境中尤为重要。

传统上,工匠们对于自己的工具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通过不断的打磨和改造工具,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的质量。这些工匠的作品和他们的工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链条,通过实践不断地得以改进。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艺术家可能会失去对工具的掌控,这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也让我们思考,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在创作中保持对工具的掌控,以确保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和创新性。

清华美术学院作为一所具有深厚艺术传统的学府,积极应对这一挑战。我们正在尝试解决如何将文化遗产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通过虚拟技术和数字展示,使文化遗产以更科学和视觉化的方式重现,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震撼。这种真实性的内容研究通过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方式,重新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为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除了文化遗产,清华美术学院还积极探索其他领域的可能性。我们利用新技术,如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对传统绘画进行了转化。这种跨界合作带来了有趣的艺术创作案例。通过交互技术,观众可以参与到作品中,探索其中的逻辑关系,这种互动使艺术作品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同时,清华美术学院还关注中国的非遗工艺。我们在一个贫困村进行了项目,通过数字技术和艺术创作,帮助当地村民创造了一座装置艺术。这个项目不仅是艺术家和村民的互动性共创,还是数字技术与传统材料和工艺相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通过数字技术的设计和制造,创造了一座具有温暖流动效果的大型装置,吸引了当地村民的关注和认可。

这些项目共同展示了数字技术和艺术创作的结合如何丰富艺术作品的叙事性和观赏性。同时,也扩展了文化共性,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创作和体验中。这种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技术相结合,展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野城:AI宇宙观


在这个时代,我们身处一个被智能和技术塑造的全新世界。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刻,一个智慧与智能合一的时代,一个人类和人工智能共生的人神混居时代。

语言,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石,正在经历着革命性的变革。从古代的咒语到现代的AIGC工具,语言已经成为了无所不能的工具。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语言就是生产力”的时代,语言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界限,成为了直接创造和改变世界的主要工具。然而,语言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都强调,真正的本质是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就是我世界的界限”,他强调了语言与有限世界的关联,而无限世界则远超出了语言的范畴。陶渊明则通过诗歌强调,诗歌的真正含义无法通过字面意义来理解,而是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情感和意境来传达。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将语言重新视为一种咒语。这个观念,正如电影《黑客帝国》所表达的那样,暗示着整个世界可能是虚拟的,由代码构成。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领域。


维特根斯坦说“世界是一切事实的总和,而语言是命题的总和,命题是事实的图像”。语言只能表达我们有限的世界,而大量的无限世界存在于语言之外。那么,当我们的语言可以生成命题时,如何理解世界的本质?通过图像?我认为这个图像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还可以是多模态的,通过咒语(prompt)打破语言与图像的界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

这个时代标志着智能的崛起,人工智能不断在超越人类的智能。这个时代,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竞争愈演愈烈,不断挑战着我们对智慧和智能的深层理解。随着量子技术的发展,我觉得心力与智能的合一,而不仅仅是物质与肉身层面的“人机合体”,人类会与人工智能在精神、心理和潜意识层面达到融合。

人与人工智能的共生关系成为未来的主题。真正的合一是心灵和智能的融合,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使人工智能逐渐成为生产主体。这标志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元宇宙的概念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而这个浩瀚的元宇宙的建造,人力远不能及,只能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大量的生产,AI将在元宇宙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未来,我们将迈入AI和虚拟现实共建的时代,AI将承担大量基础工作,而人类则将负责创意与规划。这将是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人与人工智能将合作共建一个全新的虚实相生的生态系统。

我作为人类建筑师去年开始就在做元宇宙的一线开发。2022年11月,由我担任元宇宙城市总规划师的元宇宙项目“元邦”已上线。这个项目由超媒体集团开发,百度提供技术支持。我们希望打造一个东方未来气质的高拟真度的元宇宙城市。一个具有艺术文化氛围的年轻人的数字避风港。未来会有更多的内容在元邦呈现。



  圆桌沙龙  Roundtable  

主持人:野城

对话嘉宾:卜骁骏、 DADA 、韩涛 、何展、 王之纲 



图片野城 主持人:

卜骁骏是中国建筑师中将数字化和AIGC用于设计中的早期实践者之一,我想请他给大家分享一下他对AIGC技术运用的一些想法和心得。
图片卜骁骏:
Hello,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来去探讨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早早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和应用工具,因为建筑设计实际上主要涉及如何影响现实世界。设计的权力源自于它的建成物,源自于建筑是否吸引人,并且是否有一定的艺术性。
最初我们尝试使用各种工具,包括之前提到的一些工具。这些工具实际上显著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在2018年,显卡渲染技术的引入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战略性的转变。我们不再采用传统的离散式设计渲染,而是采用了更综合的方式,使每个设计师都能够直接看到他们设计的成果。这有助于训练设计师成为艺术家,从而彻底改变了整个行业。
在今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引入,我们看到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过去,我们可能需要依赖那些拥有丰富设计经验的人来建模和渲染设计概念,但现在,通过使用一些AI生成工具,我们可以更轻松地获得设计想法的结果。尽管如此,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满足。
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所谓的AI实质上是对大型模型的快速调用、快速参考和快速生成。但问题是,大模型究竟是由谁创建的呢?大型模型实际上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对于生产领域来说,这非常有用,但对于创造性工作来说,它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创造力方面它相对较弱,最多只能提供一些灵感,但几乎不可能实现令人惊讶的原创。
目前,我们仍然需要像艺术家一样从事非常原始的、跨学科的工作,进行信息搜集和研究,以获得原创的想法。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AI可能会提供很多帮助,特别是在那些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场景中。比如,如果今天需要提供5个设计方案,传统上每个人可能都会很辛苦,但使用AI的话,我们可以手绘或者简化线条,然后迅速生成一个版本来展示给客户。然而,这些生成的版本几乎不能被认为是原创,因为它们通常是市面上已经存在的设计。所以,目前为止,AI工具在创造性方面还没有给我们带来很强的启发,这就是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
图片野城 主持人:
何展兄参加大量的科技论坛,你本人也是走在AI科技研发的最前沿。Omniverse平台的AIGC的这种多模态也让我们非常期待。今天参加我们这个特别跨界的论坛,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图片何展:
其实我非常赞同专家们谈到的创意问题,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想法,从三个方面再谈一谈我们所看到的,无论是在设计领域还是企业和产业界的一些反馈。
首先,我想谈的是工具。你们有没有觉得,不论是新技术、新算法,还是一些大模型的平台,大家都将它们视为工具,因为它们本质上就是工具。如果你把这一定位搞错了,我认为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我们最初是用锄头耕地的,现在使用农业生产机械,这些都是工具。实际上,AI也是一种工具,只要我们正确掌握了它的定位,我认为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处理。
第二个方向是语言。我认为语言在这里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刚刚,我努力思考了一下,也想分享一句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话,即人类的语言是世界的界限。如果大家仔细思考一下语言,坐在这里的每个人都可能掌握了一些工具,无论是算法还是其他,实际上,你掌握这些工具的过程本质上是在与人工智能进行交互,你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与它交流,而这种方式可能就是语言。
在座的各位都是专家,当你们与人工智能进行教育交流时,你们的语言肯定会比我更加专业。因此,这是一个我们都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然后,第三个方向我认为是创意。创意可能永远都是我们与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每个人、每个独立的个体从零到一的创意,才是我们需要提升的,需要思考如何充实自己的领域。我们可以学习一些理论,就像韩老师刚刚介绍的那些理论,来帮助我们经历这个创意的过程。我认为这三个方面可以提供给大家一些参考。
图片野城 主持人:
韩涛老师是在中央美院一直做设计教学,从建筑学院到设计学院,还做了大量的设计思维和理论研究。在我们新的历史时期,这种人工智能崛起时代,未来的设计教学应该怎么开展,是不是有很多困难和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
图片韩涛:
野城老师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有“元”。今天我为什么要解释“元”有四种理解方式,即起源和根源。这两种理解方式大家早就广泛接受,即寻找事物的起源和探寻它的根本性。而“底线”这个概念大概是从2000年后开始兴起的,国家收入逐渐增多,极限思维则是最近才开始被广泛讨论的,尽管这一思维在过去一百年中也有出现。我认为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两种不同的设计教学方法,一种是回归到“元”,另一种则是不回归到“元”。
具体来分析的话,回到“元”的方法意味着中国的设计院校约有3000所,其中有1800所致力于培养职业化的设计师,涵盖职业包装、乡村设计以及乡村振兴等领域。这需要大规模培训高质量的职业人才。
在这一情境下,我认为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非人性质的需求,他们无需从事繁重的工作,而是专注于从1到1.5的工作领域,从数量上来看,这相当于乡村劳动力的回归。在过去的70年中,我们的城市将乡村的劳动力生产力远离城市,但现在却需要回归乡村,这种回归时刻可能会受益于大型模型和AI算力等因素,这是可以明确的。
因此,在美院的设计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三个主要方面。首先是基础内容,如何为今天的职业高中设计提供成熟的基础工作。其次是师范类,中国的师范类院校也需要考虑如何培养未来的老师,他们需要掌握创新和创业的方式,以及如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老师。此外,教学方法本身也是一种设计,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这方面的发展。
最后,我们还有一小部分中国顶尖院校,它们面临着全球竞争,尤其是在顶层设计领域。顶层设计的结果通常只有前三名才能脱颖而出,第四名则会面临100多个独立创业者的竞争。第一名通常涵盖了普遍性技术的70%。因此,未来的挑战将因制度、文化和规模而异,因此我们需要不断重视中间环节并加强底层的技术能力。
图片野城 主持人:
王老师也是中国新媒体数字艺术的代表人物,曾举办众多展览,特别擅长将中国传统美学转化为数字体验。这种转化不仅保留了美学的高度,还没有损失太多信息。在你看来,下一个时代的数字艺术、元宇宙和虚拟空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新局面?
图片王之纲:
其实我觉得十几年的创作,然后其实回到我觉得一个本源,或者发现其实是一个对于信息的设计,就像特别有意思,我所在的系叫做信息艺术类型。当时2005年的时候,当时创立出来,我们其实说说我作为07年进入这个系的时候,当时还是非常困惑的。什么是信息?对于这个概念来讲,其实更多的是一个科技概念,后来我们去关于信息这两个字,其实查阅了相应大量的资料,才理解。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这个信息时代背景下,一切可以积累的信息,但是最重要的一个是信息是浮于传播的,就特别有意思,但是它传播它就相当于传播的对象和传播播的本源,那么首先我们相信传播的本源是有价值的。它才值得被转换成可以被传播的一种信息,对吧?所以其实一切现在来讲,技术的加持都将我们去赋予信息各种传播的这种可能性,所以我们无外乎就两种的趋势,第一个是这个信息传播都有效率对吧?我们可能一直在用户体验在很多方式上,我觉得让他们最快速准确的传递信息,这是一个趋势,然后让用户体验更好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
还有一种就是我们让信息的传递过程更丰富,更体验化,它其实可能可以调动我们更全感官的和综合媒介的这样一个使用,将原有一个可能比较简单的,但是有价值的内容,让它从全身体的方式来去体验它,感受它变成一一种身体的记忆,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性的内容。
所以而这个来讲其实其实我觉得作为一个文化的人来讲,通常来讲这个话其实都是他对于这一种认知那种深层次的理解不简单,是停留在一种文字的符号化的,甚至一些形象的这样的一个表象的图形,而他会通过他的身体行为,它的一种以至于一直于转换成未来的甚至的创作,成为一个生命中不断流动的状态。所以其实对于信息的设计它有非常丰富的维度的设计代理人,而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而我们现在所接受的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还有其实会有大量的工具或者是方式来去对于信息的创作和改造来形成不同的模块,但是这个时候恰恰是设计师和比如说艺术家来讲,可能在里面去提供一个一个很好的一种选择的方式,他要给公众展示出来他们对于原有价值的梳理和甄别,然后才进行一种非常有效的或者是他们独到的信息传播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而这个来讲,其实我认为未来的设计师,尤其是以这个领域为主的设计师,他们要做的一个核心新的突破,所以其实前景或者是在未来的空间还是非常大。
图片野城 主持人:
我们今天也邀请了数字媒体艺术家DADA,你也是比较有跨界背景,你聊聊在这个时代的一些实践,以及你未来会有怎样的一些发展计划。
图片DADA
其实我本人是一个非常多学科跨过来的这么一个背景,从建筑、舞台以及理科跟文科其实都有所涉猎,所以当我开始去来创作或者是来进行一些项目设计的时候,已经存在在一个信息融合的时代,并且我还没有来自己去创作在学校去来学习的经验的人,这个过程中也接触了各种数字的手段以及各种技术的工具,所以其实从过去到现在整个学习成长的经历,让我就有了一个可能更多融合性发展的思维。
然后当我再来做这些新的作品或者是新的创作的时候,自动的其实就会和这个时代最前沿更在发展的一些技术手段做一个结合。
因为其实不管做什么内容,最基础的逻辑在表达我内容创作的思想上,基于的是手段,手段的底层,其实是我在应用哪种技术的构架或者哪种技术的方式,最适合来传递这个思想和手段,比如说像原来可能更多的是从绘画或者建模的思路去来发展我的内容,在在漫漫技术发展迭代的过程中,我整个的工作习惯和环境可能迁移到了隐形之中,现在有了AI,这两年整个爆发式的一个情况。
技术的开放在这样的便捷下我们也进行了一个融合,比如将AI放到最初的创作过程的一个发散,或者是对于一些繁杂类的,不是需要思想类工作的一个技术性的整理,都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在这样的方式下,我是认为未来是有更多创作的空间以及更多创作的发展方向去来思考的。
比如今年我其实做了一个VR交互式的体验展,本来那个内容是完全存在在一个VR的眼镜里的,但是我们希望向大家推演,或者让大家更加适应环境和设备的友好情况下,就把这个展览的是形式设计成一个人或者多人去带着VR来体验,但是把它背后的墙以10米的形式实时的画面传达给没有体验的其他的观众,其他观众看到的其实是体验者正在经历的,他也的画面和它进行了实时交互,所以这样的一个手段和叙事的方式,其实让整个的思路可以更加的打开,也是我认为是在思想以及以及内容经验技术等等这些方面综合考虑一下,达到了一个未来创作的新模式。
图片野城 主持人:
这些年我策划了不少建筑艺术跨界展,我认为时境建筑当下是在逆势崛起的。这些年每年都有一些出色的作品,业绩也在不断上升。在当前房地产和建筑行业下行,同时人工智能崛起的双重剪刀差下,建筑师设计师确实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你可以给那些年轻建筑师一些建议,在这个时代该如何生存发展?
图片卜骁骏:
现在的情况很简单,我们坐在一起,桌子上没有饭吃了。
实际上,有一些简单的思路。正如刚才一些老师所提到的,我们需要承载大量的设计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首先,我们需要对这个系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需要明白,究竟是国家、经济还是城市化出了问题。一旦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不应该抱怨或埋怨了。
我曾经看到B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B站的一些扶持计划减少了,然后大家都在抱怨B站。但实际上,依赖这些扶持的人反问自己,当初你开始制作第一条视频的时候,是因为被B站的流量所吸引,还是因为你热爱制作视频?
你会发现,最后留下来的都是那些热爱的人,他们不在乎赚多少钱。
首先,尺度发生了变化,城市化正在减缓。有一个重要的数据,如果中国继续以6%到7%的年增长率发展,那么到2050年,中国将占据全球75%的GDP。但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中国不可能垄断全球三分之四的GDP。因此,减缓是不可避免的。或者我们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这些生产力输送出去,从而维持6%到7%的增长率。因此,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一旦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接下来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认为社会的运行需要适应空间的变化,特别是资本的运行,这可能涉及存量建筑。例如,在德国,这是一个老龄化社会,所以没有新建建筑,人们都在处理存量建筑。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还有大约10%左右的城市化空间需要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有10%左右的城市化空间需要发展。与日本、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还处于较早的阶段,因此在未来70年内可能还有一段时间的增长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创造出很棒的作品,这是可能的。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走出国门。例如,我们在国际上加大了对外媒体的宣传力度,要远远超过在国内媒体上的宣传。国内媒体有两个问题,一是面向受众可能太分散,另一个是我们发布的原创作品很快就会被抄袭。因此,我们将大量最新的设计作品发布在国际媒体上,吸引了很多需要高端设计的客户。但是他们不会把所有工作都交给我们,不是每个项目都需要国际设计师。所以,有很多客户会直接从国外找到我们,这种情况是存在的。此外,我们可能需要考虑到,剪刀差这个问题意味着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微调措施,例如去更远的地方,到二三线城市或农村展示我们的设计理念。一些老师的作品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实际上,他们不是因为赚不到钱才离开,而是因为他们不敢接受这个工作机会。这很奇怪,对吧?
是的,今年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情况不是我们没有工作可做,而是我们有太多工作可做了,但员工们却感到不安,因为他们不确定这个行业的前景,担心待在这里会影响他们未来赚大钱的机会。尽管我们提供的薪水非常丰厚,但目前这一阶段似乎出现了这种情况。另外,我们非常忙碌。例如,我今天一直在赶工程图,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休息,我还要再提交一个项目,而下周还有两个项目,包括十一国庆后还有一个博物馆项目等等。但是我并没有觉得很辛苦。
图片野城 主持人:
媒体的说法所谓2021是元宇宙元年,2022人工智能崛起,元宇宙就凉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其实我这两年一直在讲,人工智能其实是辅助元宇宙加速元宇宙的发展和建造。所以我想听听你作为最一线的科技研发人员的看法。
图片何展:
前几年,制作一个数字人的成本大概需要上千万的级别,就像我刚刚给大家提到的那样。但是今天,这个成本已经降低到几千块了,不是吗?我记得前两天看到有人在网上卖8000块。再过5年,技术的革新和成本的降低速度将会非常快。
所以,实际上,如果要预测某件事情什么时候会发生,可能确实不太容易。但有一点可以告诉大家,只要你现在看到世界中存在对你所学领域的需求,你就可以毫不犹豫地去学习。前两天,我去了一趟韩老师他们的校区,参加了一个活动,其中一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早上8:00,有一位女艺术家站在我们美院的台阶上手绘画作。早上她就一直在那里,你可以明显看出,就像卜总所说的那样,她对这件事情充满了热爱,一直在不断探索。
但是,现在让我们回到当下,刚刚解释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概念,大家可能都知道训练和推理。实际上,训练数据是用来训练我们人类已有的一些知识,这是需要耗费大量资源的。然而,当你看到那位女同学在绘画的过程中,她实际上正在创造这个过程和场景。大家可以看到,从你的兴趣出发,再结合你未来想要做的事情,再融入一些新的技术,再加上你自己的创意,这才是未来你想要从事的工作。
在这种前提下,有这么多的艺术家和热爱艺术和设计的人在努力。我认为,不论是原创研究还是未来的新概念,都会像数字人一样取得迅猛的进展。这是我一些观点,谢谢。
图片野城 主持人:
韩老师,今天很多年轻朋友在场,你的教学转型跨度也蛮大的。我还是想更深的去挖掘你对从设计教学到职业化这一块,未来会就是说有什么更好的出路,或者说你作为一个设计师,你这件事你真的很想干这一行,你应该怎么去走这条路?
图片韩涛:
我所有的转型的一个总的基调是不变的,比较偏向于受政治经济学规律的影响,有点马克思主义主流经典理论的术语,如劳动力、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在我的课程中,至少有两年的时间里,我都会阅读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章,将其中的一些句子仔细解读,反复讲解,将其视为今天内在规律的表达。我发现1848年,恩格斯和马克思对当时资本主义快速变化的结构性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与今天有一定的联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全然不同,但结构规律却存在相似之处。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表达,当我年轻时,我从事金融创投,选择做项目的时候一开始很兴奋,但后来我陷入了偶然性的迷茫,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也不清楚我持续前进的动力是什么。后来,当我转向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时,我发现人类真正的变化可能要慢得多,可能需要四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出现一次变革。而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虽然很多事情看起来有所改变,但实际上剧本并没有改变,每天的演员变化不等于剧本改变,对吧?
因此,我们的幸福就在于理解学习剧本的逻辑,这个过程中需要模型化。何展老师提到的第一点,就是用缓慢的结构化规律来降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这是一种减速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加速,因为这是一个时代的加速过程。在条件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提前行动,这是今天生存的法则。在过去的10年里,没有一个技术计划是在条件完全成熟、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过去10年来,全球资本过剩,这意味着全球的资本都在寻找冒险,就像历史上的冒险家和海盗一样。冒险家的精神是今天资本取得成功的关键。在确定努力的方向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工作方式受地球资源范围的影响,比如创新的驱动和新兴制度的组织,当然还有数据本身的投资者支持。这本质上是为了缓解资本积累的压力,同时也提出了生态危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的实践策略是,不需要完全弄清楚所有机会,只需行动起来。总的来说,就是在学院里做搜索的事情,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或年轻人,也是职业干部,这都是很好的。
图片野城 主持人:
王之纲老师也是美术学院国家队教学成员。与此同时,你也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数字新媒体领域。您可以谈谈新媒体产业、政府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商业项目的市场变化,为从事这一领域的人提供点新方向。让那些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的人可以从你这里找到一些前行的方向。
图片王之纲:
我是觉得现在肯定其实国家政策还有很多方面一些引导,然后但是我觉得我给的怎么说,其实不算很成熟的建议,其实还是我觉得还是从自身出发,我觉得我都很同意韩老师说的慢下来的概念。其实我们从清华包括从我们自己的教学体系里面,说实话很少提元宇宙或者是这么流行的这些词,然后因为我们相信就是这些来讲,它肯定是一个社会热点,然后它其实对于公众来讲,很多时候是一个启蒙性的,它会让公众对于一种相对陌生的知识体系或者是一种观念有所认知,然后从而带动全社会的一种观念上的核心,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对于学者和对于学生的角度来讲,其实应该是更具有成为冷静的这种思考的视角,然后去怎么说去判断一种更为长期的或者说那种长期价值所在,就是你做的这件事情,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在做一个研究或者做一个艺术创作来讲,可能不能因为简单的需求而进行创作,而是你会因为判断出来它本身真的有价值,这个其实挺重要的,就是可能依赖于你很多的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创作的一些积累,然后再慢慢的摸索出来价值的原因是什么,但是那个价值肯定是不会说我隔两个月之后我会发现我的想做的事情毫无价值,或者说我立刻就放弃它了,其实在学生阶段很容易真的因为受到的冲击和影响也很快速,然后我们对一个兴趣的淡漠化,然后也是非常快速的,而这个过程中恰恰我觉得应该屏蔽一些技术对于你的引诱,我们说的,而是去寻找我们在内在的去创作这个东西或者创作内容的一种本质的核心价值所在。
所以我用了精神的内核在的时候,你外面无论去怎么去滚它,去捕捉它、包裹它、去揉搓它,去打磨它,然后它其实很核心的东西,它会支撑着它作为一个价值体系,然后让你很有信念,哪怕你可能在这段时间并不是被广泛所认可的,可能没有跟上这个潮流,但是我们就相对可能下一个潮流来的时候,就下一个周期来的时候就会重新把你圈起来,因为那个东西它的根是在的,其实我现在之前知道的很多同学他们毕业设计或者是做这个问题,说你再想想三年以后,你回来看看这个作品的时候,你觉得它有价值吗?
它里面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它不是一个技术包容性的价值,而是它本身这个东西我做了可能不成熟,但是也许我会给别人垫了一层台阶。
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可能对于很多的艺术家来讲,或者年轻的专家他们的成长性就自己找到一个感兴趣的可能微不足道,可能也许是完全你身边的一种至少那种感动,你我觉得这种内在的东西,因为现在说实话每一个人的表达都很个性化,但其实同时带有某种内在的普遍性,我一直是相信的,虽然现在是很撕裂和碎片很割裂的社会,但是依然你会从你的个人的个体角度出发来去延伸到对于一个社会的切片,所以内在的东西其实我是希望能够通过去做一些研究性,然后再去转换成你想表达的,这是我的一些建议。
图片野城 主持人:
最后我想问一下DADA,我们刚才也聊到,现在的建设艺术设计学院女生比男生多很多,你作为女性艺术家,你觉得未来我们面临的巨大变革,你也身在其中,你可以从女性的角度谈一谈。
图片DADA
其实作为女性或者作为男性,在比如说打比方建筑学校或者设计学校里面确实能看到一个比例的不一样,同时它其实也会造成一些比如当我们在基层的项目上可能对于人的一些预判,但是这些其实都是表面的一个表象,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其实当你去从事你喜欢的职业的时候,你是要突破性别的界限的,如果突破不了性别的界限,比如说我总是用我这种擅长的女性的思维来思考,或者男性这种男性的思维来思考的时候,这个东西的丰富程度和层次可能不够,所以我其实认为现在女性学习确实是一个趋势,也是是一个非常好的鼓励的广大女同胞们一起来广泛的来探索一下,是不是在我们原来熟悉站长领域之外一个更多擅长的。
包括其实我们也很久,但是在原来的建筑学校里,整个其实是男权的体系的,包括在国外也是这样,学校其实还爆发了,男权老师利用男权来压制学生的这些丑闻其实都是会有,但是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东西都在一点点的瓦解,它其实更偏向的是一个中性的时代,我认为,而不是说从女性崛起,所以女性变成了主流。
但在我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从刚开始你去探索自我的这个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找到了自我的根基,或者是你认为在你喜爱的方向里去夹杂上现在你想要的一些知识,或者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技术,这些一些来包装的话,都能够呈现到一个比较完全全面的相貌。所以现在我觉得是一个很适合不管男性女性或者是中性的这些人们一起去努力的时代。
图片野城 主持人:
非常感谢。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分享一句寄语、期望或任何想说的话。我先开头“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有趣的归人类,无趣的归AI”。让我们做点好玩的来结尾。每人一句金言,卜总他说没有睡好,大家给他点时间。
图片卜骁骏:
前两天有一种特别好的感觉,虽然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感到痛苦,但合作是唤起新创作的最大力量。这是我深刻的体验。我是一个擅长独立工作的人,但合作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言。我一直在给自己希望,希望在这个方向上有积极的回馈。
图片何展:
上一段已经结束了,现在是结束语。我最近一直在与朋友和同事分享我的感受。我认为坚持到现在的每个人都对这一领域有兴趣,或者回到我们刚才讨论的人工智能话题。大家都感到焦虑,但是关键是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我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保持身体健康,因为在最后,人的身体是与机器不同的地方,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清晰的思维,这是我们与机器的区别,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分享。
图片韩涛:
我也想不出新的。
图片野城:
最强调的一句,就是把你今天演讲最经典的一句拿出来。
图片韩涛:
但这些也不是我们说的,我们非常喜欢的一个社会价值。“变化越来越多,变化又同时越来越少”,为什么同时越来越少?因为有何展老师这样的结构化思维,为什么越来越多?还有就是带有复杂思维倾向的女性化的关联性思维,成为时代的一部分。
图片王之纲:
我觉得野城老师这题太难了,我其实还是想说的是在这个数字化生存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视觉和思考更多地投向我们的现实生活。一切的物质和物质化生活都为我们提供了真情实感,这将赋予我们更多力量。
图片DADA:
简短一句,不论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代,人们始终需要坚定的信念。
图片野城 主持人:
非常感谢。对于坚持到现在的每位来宾,我想说大家可以继续坚持,下午2:00有清华美院的未来设计论坛,非常精彩。我下午还有一场关于AIGC时代的设计策略的演讲,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继续留下来参加。再次感谢大家。



朱嘉明  


经济学博士,教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南方科技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珠海等地方政府顾问。朱嘉明学术领域宽广,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科技创新,金融货币历史与政策,空间经济学,中国改革史等领域。特别是对数字经济,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有开创性的研究与实践。代表作有《国民经济结构学浅说》、《现实与选择》、《非均衡增长》、《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书话集》、《未来决定现在:区块链、数字货币与数字经济》、《元宇宙与数字经济》、《历史不能熔断》等。

何展


NVIDIA中国区Omniverse Lead

毕业于南开大学,曾就职于Autodesk,SAP,GE Digital等公司负责市场以及ToB战略咨询以及管理业务,目前就职于NVIDIA,负责中国区Omniverse 和RTX企业级产品线在中国区域的业务拓展工作,对AI、机器学习以及深度学习有资深的经历和见解,目前专注在推广数字孪生在工业行业的AI应用、生成式AI、AI数字虚拟人Digital Human、数字资产创建和模拟仿真等落地应用上。

韩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艺术学·设计学学科委员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城市与历史保护学院访问学者

韩涛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大国战略、设计与现代性的交叉地带

王之纲


新媒体艺术家、策展人、多媒体视觉导演。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所长,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先进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作品:大型活动多媒体设计有北京2022冬残奥开闭幕式、2021-2023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2023年创作作品有新媒体艺术装置《FEEDING ME》、《暖》;新媒体影像作品《神曲》、《永生·无界》等。

卜骁骏


Atelier Alter Architects 时境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和首席建筑师,获得哈佛大学MArch II 建筑学硕士和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是纽约州注册建筑师。他的工作集中于参数化的设计建造,其工业博物馆建筑三联作:英良石档案馆、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圣农博物馆,进一步推进了他在将崭新建筑语言转化为建筑的探究并赢得了众多国际奖项,他的作品在国际范围内广泛发表并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展览及学术演讲,多年在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任教。

DADA(笪秋焱)


数字媒体艺术家DaDa致力于将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交汇融 合,创造人与时间、空间的互动体验。DaDa的多个互动艺术装置及数字作品曾于全球多个重要美术馆、机构展出,其中包括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林茨电子艺术节(Linz Electrionica, 2019) 、伦敦建筑节(LFA, 2019)、2019英国脑神经科学展览(UK, 2019)、以及2021 阿那亚戏剧节候鸟三百、以及区块链数宇艺术周(深圳,2021)等。作为交互表演设计师DaDa参与众多国际大型交互类项目,其中包括LadyGaGa 与Intel合作的2105格莱美颁奖礼科技交互演出,2018亚运会闭幕式杭州时间机械臂表演,以及迪拜商城的空间多媒体装置改造等。

野城


野城建筑事务所(Wild City Factory)创始人/策展人/艺术家/元宇宙架构师/未来学家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本科/法国DESA建筑师

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研究员/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

法兰西学院“青年艺术家奖”获得者

元邦(Meta City)元宇宙城市总规划师

作为近年来活跃于国内外的年轻一代建筑师和策展人,野城从他丰富的创作实践和策展经验中摸索出一套与众不同的跨界思路,并开创“野氏本体论”,“野氏乌托邦”,“野氏未来学”三大哲学系统和空间方法论,力图打破哲学、科学、建筑、艺术和设计的边界,并以跨学科、跨疆域的“野氏空间策略”方法进行空间创作和策展实践。

返回顶部
© 北京国际设计周 京CP备1603457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