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行者说|与自然共情,在童心中与海同频


/请儿童来设计-童行者说/

设计关乎人们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与洞察,并超越技术本身,在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之上,建构着我们的生活。儿童拥有观察生活事物最敏锐的眼睛,却时常在日常生活的各种设计中“缺席”。过去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是由成人完成的。而一个更“友好”的未来,应该邀请儿童充分参与,与城市共同友好成长。

 

“请儿童来设计”展厅以互动装置艺术作为表达载体,展示儿童关于“场域+媒介+情感”的综合艺术创作,我们将设计的主动权交给儿童,从儿童关心的“自然、生活、文化、创新、情感”五个面向出发,以20组由儿童主导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表达儿童在参与公共生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社会事件、理想生活、未来科技等议题的思考,并期待这些“从儿童中来的设计”作品,可以给予大家以启发。

 

“童行者说”将邀请“请儿童来设计”展览项目的创作导师们分享各自如何站在一个“与孩子同行”的陪伴者身份,帮助并激发孩子们一起共思、共创完成一组装置艺术作品的背后过程。



本期童行者: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团队


团队成员:马翼、魏毅佳、周致远、饶冯桂、曾雨欣

指导老师:潘婕妤  孙楠  祁泽宇



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之一,将个体置于现实社会中,在美的教育之下培养完整强健的体格,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每一位美育从业者的义务与担当。推动美育事业发展,赋能乡村美育,为乡村儿童提供平台与机会,展现出扎根乡土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团队


《与海同频》装置局部

01

生态污染

现实困境下的启示

《与海同频》装置局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于1958年以化学杀虫剂滥用问题创作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当时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仿佛还是一个存在于纸面上的“未来设想”,但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在全球历经近百年的工业化后,生态污染早已成为当代需要正视并解决的现实困境。


如今人们所面临的生态污染是在生存维度上应该被重视的水、空气、植被污染甚至是被生态污染所波及的气候问题,人类是生态污染的始作俑者,同时也是生态危机的反噬对象。“我们将何以生存”是人类需要在生态污染的境遇下需要思考,并应该采取措施的,但它却不是这颗星球所面临的困境,无论生态改变与否,地球始终存在于宇宙中,产生变化的只是在不适宜的环境中消亡的物种。


人与自然万物如何由对立转向友好共生,人类与自然生物以共同体生存的意识如何被更多人看见,艺术媒介或许能成为一种传播与改变的方式。


展览现场

02

与海同频

由“共情”而创作

《与海同频》装置局部


当代生态美学的观点常以生存的角度,从人对自然的“共情”中延展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在艺术创作中,我们以“参与者”的身份感受生命与自然,由过程生发出的“共情”在与自然万物“同频”的情感折射下,或许能使人踏入“因爱而美”的审美情境。


艺术在此间将审美的精神与情感重新借装置、绘画、影像等实体展现在观众面前,以作品为媒,令观众在对艺术的感受中唤醒内心对自然的共情,进而通过艺术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小朋友在制作《与海同频》装置的“小零件”


从“海洋污染”延展到“我与海洋息息相关”

在创作过程中,儿童以同理心感悟海洋之美,

用平等的眼光与海洋生物“交朋友”


借由对“我与海洋息息相关”这一命题的思考,在“环保”的牵引下,我们与来自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二五小学的小朋友们选取“鱼”这一最具代表意味的水生物意象来创作,创作过程中我们对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二五小学的小朋友们讲解海洋污染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从自我做起进行生态保护、废物利用。利用废旧的塑料瓶材料,孩子们共同以海洋中最常见的塑料废弃物污染为线索,衍生出以”塑料垃圾“制作的一只只小鱼,并最终构成了“与海同频”装置中的鱼群元素。


亲自上手的环节不仅能在对生活废弃材料的运用中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与想象力,也能令儿童在缤纷的色彩运用中提升审美,令他们在美育实践中缩小生活与艺术的距离,并感受到“环保”的快乐与趣味。


同时,配合装置落地的还有一款ai交互体验装置,该作品来自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设计实验室,引入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技术,通过“与AI共创,召唤出你心中的海洋小精灵!”这种与AI互动的方式,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鼓励他们对艺术科技融合的深入探索。


小朋友们体验AI交互装置

《与海同频》装置中的“小鱼”


从切实上手的艺术创作到与AI互动的艺科融合,我们希望以多种方式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想象力,设计、搭建一个梦幻、绚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世界。在艺术中与自然万物“共情”,以艺术参与进个体的生命活动中,从儿童的设计中令现实“因爱而美”,令观众与儿童能够艺术的生存,感受和体验自然万物生命的绚烂与珍惜。


装置中“小鱼”的细节

03

在童心中学习

艺术创作引发的思考

《与海同频》现场


“塑料废弃物制成的鱼,会不会在未来成为现实”


当我们在展厅中身临其境感受一条条色彩缤纷的小鱼以及用不同质地的材料搭建的海洋环境时,是否会在某一瞬间产生现实的抽离感,并发出一种近乎细思极恐的疑问: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只能在展厅见到“鱼”了呢?


诚然儿童以自身的童趣、想象,用近乎诗意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他们对“海洋”的印象,但在这背后确实我们必须思考的现实,海洋污染逐渐严重的当下,我们如何保护海洋生物,如何保留这片自生命诞生伊始就陪伴地球数以万年的蓝海?


装置中的"海洋世界"


在儿童的天真烂漫中,我们或许能从中寻找到“人之初”时刻的初心。


地球以其自身水、空气、树木、矿物资源蕴养着人类,也蕴养着其他生命体,人类与自然万物都共同处于地球母亲的怀抱之中。在生命之初,我们与自然万物就以携手同行的姿态共同生长,而当我们沉迷在科技与工业发展时,从儿童天真的想象里,也许能够重新学习并感受到在“人之初”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初心。


师生创作团队合影


海德格尔曾在《返乡》中以“大地所赠予 ”描写“家园”,并称:“返乡就是返回到本源近旁 ”。请儿童来为我们设计,从童心对现实的探索中,我们在体验真实的美,并触及到儿童对自然万物最质朴、纯洁、值得我们所珍视的审美感知中,从而令我们回归在“人之初”时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初心”,与自然共情,由此“返乡”。


通过童心的引领,我们从装置中与海同频,并在美育实践中向儿童学习、与儿童一起感受,能够令久违童心的我们重新触摸、感受这一最真挚的美的力量,在美感体验与情感释放中与儿童共同成长。


创作指导老师采访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与海同频》

参与机构中国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团队

指导老师潘婕妤  孙楠  祁泽宇

参与学生罗煜 潘雨晨 汪雨航 温思怡 温语欣 谢思渝 谢怡菲 徐斯羽 严嘉东 张浩铭 张越 赵运东 钟乾坤 钟睿琪 钟文豪 朱建宏 曹文泽 范海斌 范美辰 范文浩 古欣怡 韩玉华 胡梓楦 黄瑾鑫 黄宇飞 邝卓华 赖紫萱 乐梓耀 廖明杨 刘焕发 刘佳蕙 刘洁怡 刘琦英 刘诗涵 刘思涵 刘婉婷 刘亦扬 刘宇锋 刘梓涵 卢声赞 卢子缘 曾紫航 曾文妍 曹论城 曹霖泽 曹霖泽 易欣媛 刘俊宇 钟伟彬 谢骏良 林盈 汤佳艺 何嘉豪  刘馨怡 刘晓慧 汤梓晨 谢少钦 潘婷婷 王林菲罗逸洋 黄润彬 胡城苇 古炜豪 王毅泽 刘嘉彧 罗语涵 谢海波 刘雨晨 钟嫤画 钟艾琳 黄诗涵 骆官城 王昶阳 黄宇鑫 曹若楠 赖佳沁 刘祥辉 刘梓涵 谢梦瑶 严慧敏 曹煜涵 彭子扬 潘昌权 汪椿香 赖思安 曾丽华 李逸豪 骆鸿周 谢语舒 罗丹辰 黄宏睿 邱文鑫 刘依依 刘可馨 林煜辰  范玥晗 潘索菲 肖奕宸 范沁妍 谢家祥 曹梓轩 钟书涵 邝子睿 刘宇程 赖美斯 赖诗毅 陈俊宇 谢雨平 林晨 林晨昕 范子晨 刘芸芸 赖铭轩 曾怡涵 陈嘉欣 范铭烨 林书瑶 曾文洋 林宇浩 刘立文 林思萍 周琳娜 刘涛 陈可馨 赖婷 陈爱琳 曹景豪 刘宇鹏 赖松皓 曹沐妍 谢敏熙 黎可欣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

请儿童来设计

Design by children

儿童装置艺术展

Installation art exhibition by children


展览时间

2023年09月20日- 10月15日

(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09:00 am - 17:00 pm

(最晚入场16:10 pm)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二层 

世界艺术展厅东厅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

北京国际设计周


承办单位

幼儿教育杂志社 

嘎嘎艺术星球


总策划

竺照轩 张明炯 孙楠 虞婷


策划

许兵 王音青


策展

毛一鸣 方佳璐


策展助理

林婧娴 南露策 


视觉设计

许兵


宣传统筹

华雪霁 李乔

 

公益支持单位

vivo童画未来公益计划

波克公益基金会

乡兴社

 

参与单位

画野艺术

Artist艺术家

小方块艺术

南山艺术空间

小野绘画美学馆

汇美术ArtFusion

左嘉右儿童美术馆

米仓儿童创想之家

I+D综合美育成长中心

宁波市宁海县中心幼儿园

杭州儿童友好型家庭美育工作站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城关小学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椒山小学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二五小学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大仓镇大仓小学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弥城镇第三完全小学



返回顶部
© 北京国际设计周 京CP备1603457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