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画鉴赏活化与推广的新路径——以《原来,中国画这么有趣》为例

分享主题

探索中国画鉴赏活化与推广的新路径

——以《原来,中国画这么有趣》为例

李丝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讲师

嘎嘎艺术星球创始人

中国画过时了吗?还是我们引导孩子们看中国画的方式过时了?数字智能时代,科技迭代如此迅速,中国传统艺术启蒙教育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时代又赋予了它怎样的特殊意义?


10月1日,在人之初计划OUTSET童思筑梦-儿童设计美育新时代-北京国际儿童设计创新体验展主理人讲座上,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讲师李丝,以《原来,中国画这么有趣!》为线索,分享了团队如何不断探索中国画鉴赏活化与推广的新路径,为中国画启蒙教育不断延展新的可能。

结合儿童中国画教育现状环境分析,李丝就“中国画启蒙教育的指向目标”展开探讨。西方的艺术教育在幼儿阶段占比非常高,国画的启蒙更多开始的时间往往延至小学。这是国画启蒙教育教授的内容和目标片面所致。这样的现象虽然普遍,却缺失了很重要的一环——唐宋经典鉴赏。“通过艺术的教育,希望能够给于孩子什么?这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国教育传统的基本特征——育人是根本”,她说道,“《周易》中说‘萌以养正’,这个‘正’指的不仅是雅正的审美,更是浩然正气。而唐宋绘画是中国绘画的高峰,我们可以从画中品读内敛敦厚的士大夫审美与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只是注重绘画实践的学习,让孩子们错过了中国画品读的重点和精神层面的学习。”

“我们希望中国画启蒙教育能够更下沉到更小的年龄段,能够把中国画中的故事讲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听。幼儿阶段如果他学习艺术教育大多是西方艺术的话,那么他观察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表达这个世界都将是西方的思维。我们的孩子们他们是中国人、流淌着中国人的热血,我们应当提供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浸润在中华文化中,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精神滋养他们心灵,伴随他们成长。


儿童中国画鉴赏教育正式一个很好的窗口,带领他们走进古人多彩的世界,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高世名院长总是和我们强调‘艺术与教育的使命旨在立人’,我们希望能够带领孩子‘回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

因为我曾经工作的关系,接触到了很多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我发现这类家庭对艺术鉴赏非常重视。一天,一个中班的孩子问我:“老师,你喜欢美国籍的哪位画家?”还没等我回答,那个孩子就跟我说:“我觉得哈林还可以,欧姬芙一般般。” 我惊呆了,这是我读到美院才接触到的艺术家。


因为我学的是艺术鉴藏专业,所以当我问他们,那你喜欢中国画哪位画家时,有的孩子扑闪着大眼睛说“我不认识。”有的孩子说“国画太土了,我不喜欢。”老实说,我心里咯噔一下。当我更进一步了解到很多家长是选择跳过国画的学习,让孩子只上西方的艺术课的时候,还是挺伤感的。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来问我:“李老师,能不能推荐一些小朋友也能看的国画书?”


我很认真地寻找了一番,可是并没有找到对孩子特别友好的读物。对孩子来说,面对太多的文字,和缩小版印刷的整幅国画,孩子根本不知道从何看起。与此同时,我调研发现市面上的国画课程,更多是偏向技法训练的课程。这也就意味着,面向孩子的国画鉴赏是一片空白。


所以不能怪孩子和家长,我们没有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中国艺术的环境和机会。


我觉得我们有义务把这件事情做好,当做这辈子的事业去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几个小伙伴一商量,就开干了。

它可以是几套系列绘本,有全球累计240万+读者;可以是有趣的系列动画,让孩子欲罢不能;也可以是面向所有儿童、甚至0基础的成人,有丰富多样的国画鉴赏启蒙课。线上线下的各式课程面向学校、面向乡村、面向海外,带领不同地域的孩子一起走进古画,鉴证大唐的繁荣与大宋的风雅;也可以是走进社区的亲子课堂、或是一场社区展览,和大家一起探索中国画的不同打开方式。《千里江山图》不仅可以画出来也可以用雕塑、纤维艺术等不同的手法来创造。

我们一直在探索《原来,中国画这么有趣!》新的打开方式。走进图书馆,走进美术馆,和火爆杭城的《宋韵今辉》的展览互动,带领孩子领略展品背后蕴含的文化;我们走进美院,也走进乡村,交流培养跟多优秀的公益讲师;抓住一切机会,和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父母,去普及中国画鉴赏的重要和方法。我们旨在打破大众对国画学习“高门槛”的偏见,希望大家觉得国画就在我们身边,一点也不遥远,而且充满活力。

“为什么要学国画?”

“中国画过时了吗?” 

这是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我想告诉更多的家长朋友:国画不会过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更为必要。


对孩子来说,中国画不仅仅是一幅画,它是一个孩子看世界的窗口。经典的中国画背后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国人的智慧。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中国画的学习和浸润,在中华文化滋养下,形成中国人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吧!原来,中国画真的这么有趣!
























返回顶部
© 北京国际设计周 京CP备1603457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