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①。”古往今来,无论是城市之规与建,或是事业之谋与划,只要精心设计,用心经营,终会工足事成。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②。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时时有新的东西产生,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革故鼎新,才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城市之更新亦是一个求变的过程,城市只有在更新变化中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①出自《诗·大雅·灵台》,释义:开始规划筑灵台,先是测量后建造,庶民百姓齐努力,不多几天就建成。
②出自《周易·系辞》,释义:“日新”、“生生”就是不断变化,更新。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时时有新的东西产生。
一座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糙到精致、从萧条到繁荣,再到宜居,不仅与规划和建设分不开,且与更新和可持续运营密不可分。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更新展览便以“经之营之、生生不息”为主题,设置五大板块、十七个主题、八十七个案例,通过展现不同区域、场景、类型的城市更新项目,从运营者、管理者、设计者等多重角度来阐述城市更新运营过程中的成果与困境、创新与突破、探索与实践,同时也希望以此激发大众对城市更新与可持续运营的关注与思考。
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更新高峰论坛上,演讲嘉宾有来自国内一线城市的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的经营管理者,有城市更新行业里的学术专家及设计者等,他们围绕“遗产观下的城市更新与运营”、“城市更新与社区美好生活”、“更新运营与场所营造”、“艺术科技助力城市更新”等五大主题进行了深刻而生动的阐述,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反响和共鸣。
以下为整理汇集各位专家针对此次城市更新展览及论坛而作的演讲题目、口号及观点(第三期)。
12
刘威
北京万科产品中心副总经理
● 演讲题目:《北京万科城市更新分享——“摩地楼”的魅力与新生》
● 口 号:城市更新,既是对建筑和公共空间的重组,也是对生活场景和社区文化的重塑,更是多元共建下社会价值的再造,城市场所精神的复兴。
● 观 点:“摩地楼”的魅力不止于建筑自身的功能重构和业态重组,也在于开发阶段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塑,使街区面貌焕然一新,支撑项目区域产业升级;在于运营阶段对生活场景的营造,以社区的美好生活承载城市场所精神的复兴;在于全生命周期中政府、企业、社区的多元共建,以实践城市治理结构升级,不断寻找、发现区域真实需求,创造多维共赢的社会价值。具体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1)城市形象的改善:形式追随功能,承载产业升级的客观需求;开放的公共空间承载社区生活;搭建街区智慧管理平台,赋能周界环境治理改善。
(2)美好生活的营造:寻找区域真实需求,引入新业态和新的生活方式,做好城市配套服务商;将城市公共空间有序重组,以模块化功能分区承载城市公共活动;利用商亭、互动体验、时尚展示舞台等元素,加强商业活力;引入各类艺术品、光电影像、互动喷泉,文化展览等,塑造多元亲民的文化互动环境。
(3)共建共治的探索:与属地政府和社区深度合作,成立街道党建协调委员会、街道管理委员会、商户自治联盟等共建共治平台,通过党建引领实现共商共治,将城市更新从局部改良到区域空间的整体缝合。
13
黄耘
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院长
● 演讲题目:《艺术的力量介入城市更新探索》
● 口 号:城市,面临着转变、面临着新的动力。在当下新的变革中我们利用艺术的号召力,充分理解传统,站在现在,面对未来。
● 观 点:当今什么力量在支配城市形态的生成?不同的城市形态现象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建构?从“人人互联”到“万物互联”过渡的新阶段,针对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设计师需要通过何种手段与方法来满足多样化的设计诉求?
现代性作为改变与改善社会力量的理性力量, 对“现时空间”的否定,坚信理性可以超越文化的差异,成为创造人类聚居的基础,这种蕴含道德主张的推论,忽略了现实城市的存在价值。“地景是一张不断擦除重写的羊皮纸”,西南山地环境的“地域性”作为一种“活体”,作为曾经生活方式的载体,怎么样能在现代获得更好的体现?
城市,面临着转变、面临着新的动力。在当下新的变革中我们利用艺术的号召力,充分理解传统,站在现在,面对未来。我们尝试通过有机更新为城市注入新的拉动力;我们借助艺术的力量这一因素,促进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地域性景观与传统技艺的当代演绎在旧城更新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关注一种情景的表达、一种感情的表达、一种生活的表达。在这样的背景下,“万物互联”给一切设计提供了新的机遇!
14
雎安奇
著名电影导演,最受瞩目的中国新一代电影导演和当代艺术家
● 演讲题目:《电影建筑遗产三部曲首部作品《楼》影片节选及创作源起》
● 口 号:我关心建筑遗产的命运。
● 观 点:作为“活体”文化遗产,老建筑是城市之根、文脉之本、风貌之基、承载历史、不可再生。然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平衡并不容易把握。拆与建、老与新、文化与经济、现实与情怀,这些看似对立的关系,牵扯着无数建筑遗产的命运。在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让古老建筑留住乡愁、延续文脉,焕发新的活力,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经过多年探索,社会各界对于保护建筑遗产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共识,就是承认历史的变迁,根据建筑的类型和质量,坚持将使用与保护相结合。在政策层面,城市建设也从“拆、改、留”变成了“留、改、拆”,并且更加重视活化利用。《楼》则是通过艺术化的影像表达,客观呈现一批建筑的命运,探讨我国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之道。
15
姜洋
北京数城未来科技有限公司CEO、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
● 演讲题目:《面向城市更新的人工智能动态感知技术应用探索》
● 口 号:天上飞、地上跑、图中看、用心听,让人工智能动态感知技术给城市更新插上科技的翅膀!
● 观 点:从土地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从大尺度的新城开发到小尺度的街区更新,数据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反观我们以往的城市建设,往往以小汽车为中心,大街区、宽路网,缺乏从人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营造友好、舒适的城市体验。你关心什么,就去衡量什么,只有衡量才能去改善它。在唱响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要从人的角度关注并搜集数据,然后解读数据与城市决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在以人为本的方向上发挥正能量。不是为了数据而数据,一定要先明确目标,然后评估达到目标的更好的方式,同时考虑成本可行性,通过不同方式的灵活组合,大数据与小数据的结合,更好地解决问题,对症下药,让城市更好地运行、居民更好地生活。
16
赵怡
上海八佰秀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 演讲题目:《“以人为本”,打造现代文化时尚新空间》
● 口 号:突破载体空间,寻求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共生发展。
● 观 点:城市更新不仅仅是拆除与重建,而是通过设计、改造与运营,赋予老厂房老建筑新的生命力。上海的城市更新已经步入“有机更新”的阶段,如何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体验是城市更新过程中改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具有鲜明特点的,可以体现创意者身份的场所通常被认为是能够吸引创意人群的;如今,能否折射创意办公方式和满足精神向往成为创意人群在办公场所选择时着重考虑的因素。“800秀”文化创意园区在设计、施工、管理、运营的全过程中,始终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卓越的用户体验。在设计阶段,设计师及团队以高品质视角为出发点,前瞻性地提出“迎合未来创意阶层,打造舒适办公场所” ;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园区重视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思考如何植入新功能促进园区与文化创意集群、与周边社区的共生发展。
17
全建彪
西安世界之窗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创始人、总经理
● 演讲题目:《从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的创建看老城更新区域活化与运营的办法》
● 口 号:城市更新更要考虑城市融合。
● 观 点:从运营的角度看一个城市老片区的更新,我们要讲究两个融合:既要通过保留与新建的对比与协调来保持城市肌理的延续性,这是新旧融合;又要保护与尊重原住民的生活样态,还要从城市空间的开放性角度,让城市的年轻人和游客探访者也能参与进来,提升城市老片区的活力,这是里外融合。
在城市工业遗存和老旧城区的保护及活化再利用过程中,“微更新,轻改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既要保留老建筑和街巷原貌的人文基底,同时又要对空间功能进行转型和改造升级,为老建筑、旧街巷注入新的活力。
老建筑、旧街巷的有效活化,可以激发其区域带动功能,改变和升级原项目区域的消费形态和活力。同时,在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操中,要重视项目本身与周边资源的联动和互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
以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和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为例,在项目实践中充分运用“在地运营”的理念,使项目和周边资源互为配套和助力,将项目既打造为城市旅游休闲的新地标,同时又使项目融入社区,成为文创艺术、项目孵化、在地配套和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极大地丰富了项目的内涵和外延,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多元化的样板。
18
刘悦来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上海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理事长
● 演讲题目:《致广大而尽精微——上海社区花园公众参与式微更新实验》
● 口 号:社区花园是社区更新和社区营造的绿色起点,它能够顺应并借助自然、土地、社群的力量,支持社区居民自主创生,使社区更新走向有机永续:这就是必须回归到真实的社区生活本身。
● 观 点:我们团队2014年开始在上海城市更新中进行社区花园市民参与式微更新微治理现场实验,强调以空间为阵地成为社区治理的抓手,陆续至今已经在上海直接参与设计营造了超过90个社区花园,最大的一个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经过我们培训赋能由居民自发设计营造运行的迷你社区花园已经超过600个。这些实验最大的目的是激发市民对于自身环境改善的关注,从关注到开始行动,进而自我参与维护,最终形成自治社团,建立在地组织,参与社区事务决策与实施。
这个社区花园策划、设计、营造、管理、维护的过程有长有短,总体而言具有一个特色:回归到真实的社区生活本身,顺应并借助自然和土地的力量,支持社区建立市民的自我成就感和相互协同的精神。这些项目一开始是基于企业单位对自身环境提升品牌影响的需求,慢慢发展为街道、社区所接受的社会治理项目,也逐渐从单点的实验,扩展为更为系统的规划,以及更为广泛的全国社区花园行动网络,走向持续的发展之路。
地址: 北京市 东城区 青龙胡同1号歌华大厦A座8层
邮编: 100007
电话: 010 84186820
邮箱: info@bjd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