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展览总结 - 】
展览开幕式现场(左滑查看更多)
展览现场照片(左滑查看更多)
—
未来图景展览自开幕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报道,我们尝试将未来图景作为一把开启未来的钥匙,通过原型设计和空间叙事的方式推演未来并塑造集体想象力。它持续启发我们对未知前方的想象,基于设计未来工具,将未知与想象的未来变得触手可及。“设计未来”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更是一个行动号召,呼吁公众共同投身于未来图景的构建,以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共创更加美好的合意未来。
本次展后续也推出了工作坊、沙龙活动,深化和延展我们的话题,将我们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同时在海外推出我们的系列展。“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在展览期间,观众与市民朋友们也跟随策展人、设计师,一同探索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未来图景。
平行活动: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论坛
《“远见、共识、变革”设计未来论坛》
平行活动:清华大学秋季研究生课程公开日
《产品与服务设计》
平行活动:清华大学秋季课程公开日
《交互设计(2)》
—
未来图景展览总面积
500 平方米,
同期在设计周永久会址举办了题为
“远见、共识、变革!2023设计未来论坛”,
与相关的各行业的设计师、行业专家、学者、艺术家、科学家六位嘉宾一同对“未来设计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展览及活动线上线下参与
共计 40000 人。
截止目前,
包括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中国美术报、等15家官方媒体和雅昌艺术、艺讯网、数艺网等家艺术类专业媒体以及
微博、微信、小红书等自媒体进行了报道,
共计曝光量 300000 次。
【 - 展览内容 - 】
板块A:设计未来学
⬅️ 点击左侧图片
⬅️ 进入对应模块线上展讯
在人类世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紧迫的抗解问题,如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后人类思考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这意味着,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升级和刷新我们的思维方式。"设计未来学"应运而生,它整合了设计学,未来学、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鼓励以前瞻性和启发性的方式探索和创造有意义的未来。它培养具备未来塑造力的战略型创新人才,引领社会与产业变革趋势,共创更合意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该板块我们展示了多元视界图、能力体系图、方法工具图、演化脉络图等学科图标向公众全方位地展示和介绍设计未来的定义以及设计方法。
多元视界图 Multivision 与 学科体系图 Subject System
方法工具图 Methodological Tools
演化脉络图 Evolutionary Context
板块B:共情化原型
⬅️ 点击左侧图片
⬅️ 进入对应模块线上展讯
“共情化原型”展示了以人工智能主导的技术革命催生的各式各样的产品。目前人工智能产品逐渐变得符合人们对“智能”的认知,不仅能够处理各种各样的复杂任务,还能够与人类进行自然交流对话、情感化互动等等。因此,设计的方向将不再局限于交互功能、外观美学、材质属性等内容,而是拓展到对话模式、行为表达、情感交流等智能属性上;设计的视角也不再只是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加强用户体验,而是如何构建人与产品的社会化情感交融关系。
次元迁移 Dimensional Migration
多元重构 Multifaceted Restructuring
人格转译 Personality Translation
板块C:数字化场域
⬅️ 点击左侧图片
⬅️ 进入对应模块线上展讯
“数字化场域”展区向观众展示了以未来思维重构真实世界的场景。数字技术与创新应用让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科技、人类与城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技为城市提供了更智能化和便利的环境,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同时,人文关系也是这些作品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尝试探索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在数字化场域中,人们如何适应新的科技环境,如何维持人情味和社会凝聚力成为重要议题。这些作品试图传达人类尊重、合作和共存的理念,探讨人类之间相互理解与支持的重要性。
在本单元中共有“人工智能城市”、“我的多元宇宙“、“艺科基地艺术和实践项目 ”等三组作品,艺术家们通过融合技术与艺术的力量,以设计虚构的方式展现未来图景。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使观众可以体验到未来城市聚落的更多可能性,激发观众对于人类社会如何面对科技发展和人文关系的思考。
人工智能城市AI CITY
多元宇宙 AI Multiverse
艺科基地艺术和实践项目
Ar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 art projects
板块D:新太空叙事
⬅️ 点击左侧图片
⬅️ 进入对应模块线上展讯
在过去,“太空”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有着仰望星空的浪漫又有着遥不可及的凝想。随着新太空时代的到来,太空领域本身不仅在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是促进其他领域增长的关键因素,为探索地球内外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太空旅游、火星之旅等项目的提出显示出安居于太空将成为长远未来的一种可能,随之而来太空中物体和空间设计的思考方式也将发生改变。
“新太空叙事”展区以“太空有关的物品”作为太空叙事的触发点,从太空技术和太空旅行有关书籍中汲取灵感,通过未来仙踪、30个宇航研发后普及民用的物品、地外迷域、以及安居太空系列课程作品三个部分依次展开邀请观众共同构想太空宜居性的新愿景,思考我们将以怎样的⽅式开启征程,以怎样的⽅式落地神秘的太空,以怎样的⽅式安居在⽆垠的宇宙。
在展厅里我们设置了一个互动环节,邀请到场的观众参与共创太空故事。
隐藏同款 Hidden Identity
(10月2日刊登于《中国美术报》封面)
地外谜域 Extraterrestrial Mystery Domain
太空行李登记处 Space Luggage Check in
【 - 策展团队介绍 - 】
清华大学设计未来课题组
设计未来(Design Futures)课题组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付志勇副教授主持,依托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和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立足设计未来研究,聚焦前沿创新理论、工具与实践方法,不断推进未来素养(Futures Literacy)与未来福祉,以期与各领域涉众共同创造弹性、繁荣、包容与可持续的未来。
我们力图将未来思维(Futures Thinking)融入设计创新,为设计赋予未来变量,通过未来审视当下设计与技术发展路径,具备愿景预见的洞察力;我们力图将未来素养融入社会创新,在产品与服务创新实践中融入对世界观、价值观的社会人文视角宏观思考,成为塑造未来的行动派。
【 - 团队介绍:创作者 - 】
李嘉薇
赵季儒
朱琳
张晋
林旭
杨博琳
武鸿飞
师佳源
钱沣盈
包毅涵
王麒瑞
杨瀚辉
总策展人:付志勇
策展人:陈娱
单元策展人:朱琳 赵季儒 张晋 李嘉薇
展览总监:李寅
展览统筹:钱沣盈 李健文
策展团队:师佳源 杨博琳 包毅涵 杨瀚辉 武鸿飞 王麒瑞 何思倩
活动统筹:白天琦 龚萍
媒体宣传:王麒瑞 熊芮琳
视觉设计:刘世豪(仙人)、周圆圆、薛媛、周芳同
空间设计:沈星逸、张源峰
主办单位: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清华大学设计未来课题组
支持单位:青年设计100、Needart艺术空间、望京街道
合作单位:源宇科技
本次展览作为国内首个以“未来图景”为主题的研究型展览,它展示了设计学与未来学交叉领域的工具和成果,帮助我们想象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设计未来”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更是一个行动号召,呼吁公众与策展人、设计师一同创造属于人类的合意未来!
地址: 北京市 东城区 青龙胡同1号歌华大厦A座8层
邮编: 100007
电话: 010 84186820
邮箱: info@bjd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