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但更好:“德国工业设计之父”迪特·拉姆斯中国首展今日开幕

图片


2025年9月14日,由北京国际设计周联合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德国拉姆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少,但更好:迪特·拉姆斯中国首展”在位于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四层展厅正式开幕。这是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迪特·拉姆斯这位跨时代的德国工业设计大师在中国的首次大型展览(并为亚洲巡展的首站)。

现年93岁的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被誉为“德国工业设计之父”,是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大师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便提出“设计十诫”,认为好的设计是创新的、有用的、美观的,易于理解的、不张扬的、诚实的、经久耐用的、关注细节的、环保的,并尽可能少却更好的。这些不仅奠定了优良设计的评价准则,更为后世树立了可持续设计的标杆。此次展览以其格言“少,但更好(Less, but better)”作为展览主题,既是设计信条的延续,也是当代社会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活方式探索中的重要价值坐标。

“少,但更好:迪特·拉姆斯中国首展”在迪特·拉姆斯的理念指引下,由德国拉姆斯基金会执行总监克劳斯·克莱姆普(Klaus Klemp)与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崔峤共同策展,系统呈现迪特·拉姆斯半个多世纪的设计思想与创作脉络。展览将汇集多件珍贵设计作品、手稿、照片与影像资料,并特别设置 “Ingeborg Rams摄影作品”“博朗钟表与计算器”两大策展单元,为中国观众展现大师独特的设计世界与生活理念。


此次展览也得到歌德学院(中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德国GESTALTEN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等机构支持。作为主要推动者之一,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将迪特·拉姆斯的理念与当下“可持续设计”“青年人才发展”“国际合作”的议题相连,令其不仅是一场设计回顾展,更是一次关乎未来生活方式的公共讨论。


图片
图片

▲ 扫描二维码,免费预约观展

image.png

image.png

▲ 迪特·拉姆斯,2019,图片来源:© rams foundation

在上世纪末,面对消费主义浪潮,迪特·拉姆斯提出了一项在设计领域极为罕见的主张:“设计应该对世界负责”。他认为好的设计应聚焦最本质的构成,排除冗余,“回归纯粹,回归简洁”。为此,他确立了判断“好设计”的“设计十诫”,构建出功能(Function)、形式(Form)、责任(Responsibility)三维平衡的评估标准。

如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核心挑战,迪特·拉姆斯的设计思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切中时代命题。他说:“我所向往的,是一个由清晰、简洁而朴素的物品构成的世界——它们是我们真正需要并使用的东西。”早在上世纪70年代,迪特·拉姆斯就主张应以最长久的使用周期为目标来设计物品。

图片
图片

▲ 1956年设计的SK4收音机与1963/64年设计的T 1000收音机,图片来源:© rams foundation

他为家用电器品牌博朗(Braun)、家具制造商Vitsœ设计的超350件产品,影响了全球数代设计师,也深刻塑造了Apple、MUJI等国际品牌的审美。此次展览也将结合其中的典型案例,如仍在生产的Vitsœ 621边桌、博朗的MPZ 2榨汁机等,展现迪特·拉姆斯“延长产品寿命、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的实践逻辑,探讨“可持续”与“可长期使用”之间的密切关系。几十年来,迪特·拉姆斯的设计被全球成千上万的人日复一日地使用并收藏,其设计理念成为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灵感源泉,并发展为更多人与之共鸣的生活方式。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崔峤作为本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阐述了迪特·拉姆斯的设计力量:“迪特·拉姆斯是智慧与创造力兼具的传奇人物,他的‘设计十诫’,‘少,但更好’这些理念至今依然激励我们,以更简洁、更理性的方式面对复杂世界,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事与物。”


image.png


image.png

▲ 迪特·拉姆斯在“设计十诫”展览现场,德国莱姆戈(Lemgo),2005,图片来源:© rams foundation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近距离触摸和理解世界级设计的思想脉络,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可持续思维。


图片

▲ regie 550高保真音响控制器,图片来源:© rams foundation


当观众踏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四层展厅,映入眼帘的不是喧闹的装置或炫目的视觉冲击,而是一种静谧、理性而清晰的氛围。展厅内,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迪特·拉姆斯的30件经典产品,包括F1 mactron口袋打火机、regie 550高保真音响控制器等,每一件都像在低声诉说着半个世纪的设计哲学。


旁边的50件图文展板上,是他从手绘草图到未实现设计的珍贵档案,记录着每一次灵感的闪现。影像区将播放两部重要纪录片《Rams》和《谁是Mr. Braun?》,让设计理念在光影之间被直观感知。对于大众而言,这不仅是对设计史经典的回顾,更是一次触摸生活智慧的体验。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北京站相比过往的世界巡展新增了两个策展单元:


  • Ingeborg Rams珍贵影像作品

作为迪特·拉姆斯的伴侣与合作伙伴,她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为博朗和Vitsœ拍摄了大量产品与空间影像,其冷静而敏锐的镜头展现了功能与美学的融合。展览将呈现她的经典摄影作品及住宅影像。


图片

▲ Ingeborg Rams拍摄的Vitsœ展厅,图片来源:© rams foundation


  • 博朗钟表与计算器

首次系统性展出从折叠闹钟、数字台钟到模拟/数字腕表的设计演进,揭示迪特·拉姆斯与其长期合作伙伴、工业设计师Dietrich Lubs在“时间设计”上的创新探索。

图片

▲ Dietrich Lubs绘制的dw 20手表草图,图片来源:© Braun GmbH


每一件展品都是迪特·拉姆斯理念的生动注解,也让观众在“观察、阅读、思考”中体验“少,但更好”的设计美感。

image.png

图片

▲ 迪特·拉姆斯在德国克龙贝格(Kronberg)家中的工作室内,由Ingeborg Rams拍摄,图片来源:© rams foundation


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迪特·拉姆斯经典作品的历史脉络,也在向当下发问:我们如何与物品、环境和自己相处?如何将“少,但更好”运用于日常生活?在快速消费与环境危机并存的今天,迪特·拉姆斯的理念仍然振聋发聩。


我们希望此次中国巡展对观众来说,不仅是一次与设计经典的近距离相遇,更是一种关于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与分享。崔峤表示:“迪特·拉姆斯提醒我们:真正长久的设计,来源于对人和地球的尊重。当下这个不确定和矛盾的世界,更是每个人追索内心、去除杂念、坚实个性的时刻。迪特·拉姆斯用理性、克制和聚焦的设计语言与行动,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可持续、更有希望的未来。”

国际上,迪特·拉姆斯的影响还将延续。9月9日,他在伦敦世界设计大会上获颁“世界设计奖章(World Design Medal™)”,表彰其对工业设计的巨大贡献。11月开始,迪特·拉姆斯受邀参与东京21_21 DESIGN SIGHT主办的群展“Reflecting on the Work and Philosophy of Great Designers(回顾伟大设计师的工作与哲学思想)”。

图片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少,但更好:迪特·拉姆斯中国首展

•展览时间:2025年9月14日–10月8日(9:30~17:30,每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北京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四层展厅(请从学校北门进入,具体路线如下图↓)

图片

•策展人:克劳斯·克莱姆普、崔峤

•联合主办: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德国拉姆斯基金会、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展览支持:歌德学院(中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德国GESTALTEN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 观展形式:免费观展(请扫描海报二维码,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小程序提前预约观展时间)


图片

▲ 扫描二维码,免费预约观展

返回顶部
© 北京国际设计周 京ICP备1603457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