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
2025年10月12日,由法国国际艺术家与设计师协会中国委员会担任学术主办
伊莎文化广场、太象艺术、IFIC艺术疗愈研究院、UNIHEAL联合主办的
“艺术疗愈可持续发展沙龙”
在北京伊莎文化广场圆满落幕
本次活动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分会场的重要单元
突破了传统设计议题
深入探讨了艺术作为疗愈力量
在个体成长、教育创新及社会情感构建中的核心价值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标志着艺术疗愈领域正从边缘实践迈向系统性建构的关键阶段
活动概览
本次沙龙由艺术与大健康领域资深人士汪洋先生主持,以“主题发言”与“圆桌论坛”两大板块,构建了一个从理论深耕到产业实践的完整对话闭环。在主题发言环节,六位跨学科专家从各自领域出发,为与会者呈现了艺术疗愈的多元光谱与理论深度。
理论与实践:构建艺术疗愈
的学术与实践框架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硕士、中科院心理所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在职博士园子老师则将视角聚焦于未来,在《儿童青少年的艺术疗愈》分享中,结合发展心理学与艺术实践,阐述了艺术如何成为儿童青少年非言语沟通的桥梁,为早期心理干预提供了充满温度与创造力的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表演系教授王彦霞老师,以《“内观”式艺术创作赋能心理疗愈》为题,将东方哲学与传统非遗相融合,强调了回归内在觉察的创作过程本身,即是强大的自我疗愈机制。
法国国际艺术家与设计师协会中国执行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張雁楓老师,在《在艺术的表达中,遇见真实的自己》的演讲中,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指出艺术表达是剥离社会角色、直面本真自我的勇敢旅程,是每个人均可触及的心灵对话。
IFIC艺术疗愈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艺术疗愈情绪双年展发起人石多老师,则以《艺术疗愈策展如何重塑社会情感链接?》将议题引向更广阔的公共领域。他提出,策展不仅是呈现作品,更是构建一个临时的“情感共同体”,通过公共艺术事件唤醒集体共鸣,修复现代社会中日渐稀薄的情感联结。
圆桌共识:产学研协同
共筑可持续发展生态
在“学院派专家板块”中,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儿童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心理学会艺术心理委员会委员李影老师(左一);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智能产品设计工作室主任赵颖老师(左二);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传统文化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泰国格乐大学国际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侯立斌老师(右二);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全国珠宝制作职业技能竞赛执行秘书长张政老师(右一)分别就艺术疗愈的学科边界、实践探索与标准化认证、未来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探讨。
在“行业创始人板块”则充满了实践的活力与前瞻的畅想。新华文娱影视集团总经理、制片人、微光艺术疗愈工作室创始人尤艺潼女士(左一);渡界艺术疗愈空间创始人、品牌运营创意总监谭明磊先生(左二);中国未来研究会艺术与科学委员会理事、圣遇艺术创始人蔡雨含女士(右二);艺术疗愈策展人、刘三天艺术工作室创始人刘三天女士(右一)分别围绕“遇见艺术疗愈”、“当下实践”与“未来畅想”三大主题,分畅所欲言。
关于未来,与会者认为,艺术疗愈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需要建立更清晰的行业标准、探索可行的商业模式,并借助如北京国际设计周这样的公共平台,持续向公众传递其核心价值,从而形成一个自我造血的健康生态。
本次沙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分享,更是一次行业的宣言。它清晰地表明,艺术疗愈正在从一个辅助性的治疗手段,演进为一种关乎个体幸福与社会福祉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对精神健康的关注与投入,无疑是社会走向更高维度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标志。
北京国际设计周伊莎文化广场分会场通过此次沙龙,成功地为这一充满人文关怀的领域搭建了对话的舞台,为其在中国的深耕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地址: 北京市 东城区 青龙胡同1号歌华大厦A座8层
邮编: 100007
电话: 010 84186820
邮箱: info@bjd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