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招募】“带着tǎmen去漂流”——一场关于建筑、材料与想象力的沉浸式冒险!

2025年10月15日

图片
我们想做个工作坊              
今年是MAT的总结年。
从7月的“半场”展览到一系列的采访、对谈、深聊,收获了各类新老朋友从多个视角对我们目前所从事工作的反馈与审视。
而这其中,总觉得缺少些什么。
建筑设计是为我们所深爱的一个专业,但它与个体切身的深层关联到底在哪里?在哪些被市场裹挟的让步、为追赶更高更远而做的奔跑之中,设计能够调动起我(们)身体冲动的部分到底是什么?
记得7月份带着小虎(3岁)布展的时候,看她十分自然地把我们的展览材料弹力带裹在身上玩当衣服穿。
于是,我就在想,展览结束之后不如尝试做个工作坊吧。
学着像孩子一样,继续把自己丢入到人群中,
看看时间和行动能给我们怎样的答案。

图片

缘起于一个建筑展览          

本次系列工作坊,将以MAT超级建筑事务所在“半场”第二场“超级普罗”展览中的“塔阵森林“展览搭建为起点,延续展览中关于”物的语法“和”日常的重塑”等核心理念,以“将日常物件再定义”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引导孩子们重新审视材料的无限潜能,体验建筑语言的魅力。

图片


我们将从展览中拆解下来的角钢、弹力绷带等材料出发,结合纸板、木棍、颜料等,带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从身体感知、结构搭建到艺术创作,希望能层层递进地探索建筑的本质。

图片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材料的创新使用之旅,更是一次关于传统建筑创意表达的启蒙与实践。最终,我们将把展览的“塔”结构解构并重构为户外雕塑,象征着建筑思考的“漂流”与传播,让这份“物的语法”在更广阔的空间中生根发芽,激发参与者对生活与环境的全新认知。

图片

“建筑”并非遥不可及的宏伟构筑,而是一种关于空间、材料和构造的思维方式。
我们相信,这种思考的种子早已深植于日常,蕴藏于我们随处可见的普通物件之中。
图片

本次系列工作坊共分为四场,针对3-6岁7-10岁、11-15岁、16-20岁四个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与同学们,每场活动时长约为2-3小时。

图片


第一场:身体与材料的对话——“我的弹力衣裳”  

· 针对年龄: 3-6岁儿童及其家庭(约10-15组)

· 活动形式:亲子协作工作坊

· 材料:每组家庭发放一卷30米长的彩色弹力带

· 内容描述:在专业导师的引导下,家长与孩子将共同探索弹力带的柔软、弹性与延展性。孩子们通过与材料的亲密接触,用身体去感受、丈量和塑造。工作坊将鼓励家庭成员以身体为模具,利用弹力带的特性,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服装装置作品”。这不仅是对材料特性的初步感知,更是对“穿着”这一日常行为的艺术化重塑。

· 成果预期:一场充满童趣与创意的“弹力时装秀”,记录下每个家庭的合作成果与孩子们的肢体表达。


图片


第二场:架构与覆盖的启蒙——“风之城”         

· 针对年龄: 7-10岁儿童(约10-15名)

· 活动形式:小组协作搭建工作坊

· 材料:一组木棍、纸板材料、剪刀、胶带等

· 内容描述:孩子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提供的木棍作为“柱子”和纸板作为“坡屋顶”,共同搭建一个3m*3m范围内的迷你城市模型。工作坊将引入“架构”与“覆盖”这两个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通过简单的构件组合,创造出具有功能性和美感的空间。孩子们将学习基本的平衡、支撑和连接原理,体验从无到有建造一个微缩世界的乐趣。

· 成果预期:多个由柱子和坡屋顶组成的创意城市模型,最终组合模型体积约3m*3m*1m,展现孩子们对结构与空间的初步理解和团队协作能力。


图片


第三场:我的未来城市畅想——“塔的变奏”        

· 针对年龄: 11-15岁少年(约10-15名)

· 活动形式:个人创作与小组分享工作坊

· 材料:弹力带、纸板、颜料、马克笔、剪刀、胶水等

· 内容描述:基于展览中“塔”的基础结构,少年们将获得弹力带、纸板和颜料等材料,让他们在现有模型的启发下,自由畅想和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未来城市。工作坊鼓励他们思考城市的形态、功能、色彩与生活方式,通过材料的组合和运用,表达个性化的创意和对未来世界的愿景。导师将引导他们进行概念构思、草图绘制和模型制作,并鼓励互相分享创作理念。

· 成果预期: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未来城市塔”模型,展现少年们的想象力、设计能力和对城市议题的思考。


图片

第四场:漂流的建筑实践——“装置共创”         

· 针对年龄: 16-20岁青年(约15-25名)

· 活动形式:户外大型装置搭建工作坊

· 材料:展览现场的8个塔拆解后的约32根3m长、100根0.8m的角钢杆件,以及大量弹力带

· 内容描述:在专业建筑师或结构工程师的带领下,大家将亲身参与到展览“塔”的解构与重构过程中。他们将把现场的8个“塔”拆解为基础杆件,并在园区户外场地上,利用这些角钢和弹力带,重新设计并搭建一个大型户外雕塑装置。这是一次挑战性极强的实践,旨在深入探讨材料的承重、连接、结构美学等专业议题,并体验从概念到落地的完整建筑实践过程。

· 成果预期:一个具有创新结构和艺术美感的户外雕塑装置,成为园区的新亮点,并象征着展览“塔”的“漂流计划”的成功实现。


图片

 关于工作坊场地           


本次系列工作坊活动地点定于西店记忆funstown3期H区 H5栋一层的200平活动空间,部分户外活动将在园区户外场地进行。这组被火车道环绕的房子,也是MAT团队从2017年至今的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已有不少新锐品牌和创意团队入驻。

 

图片
图片
活动与报名             

时间:每场活动时长约 2-3 小时(具体时间请查阅报名链接)

地点:北京朝阳区高碑店乡西店记忆FUNSTOWN文创小镇三期H5 栋一层活动空间(部分户外)

规模:每场活动限额 10-15 组/人;


    扫描下图小程序码报名   

图片


图片

北京市东城区方家胡同46号院C1401

C1401, NO. 46, Fangjia Hutong,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E: theMATOffice@163.com

    theMATOffice@gmail.com

W: www.matoffice.com

返回顶部
© 北京国际设计周 京ICP备1603457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