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
协办单位
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CityLab)
承办单位
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
执行单位
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更新研究中心
总策展人
龙瀛
策展团队
李文竹、李伟健
回顾历次工业革命可以发现,颠覆性技术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将最终体现在城市空间中。聚焦当下,新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共同推动着传统城市空间的转型,驱动着未来城市结构和功能空间的变化,影响着城市居住空间、办公空间、交通空间、游憩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技术赋能下,“新兴技术—居民个体—城市空间”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耦合关系。展望未来,在数字中国、碳中和等发展愿景下,技术进步与城市空间的结合将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2022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设计展览,将围绕新兴技术与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演进关系展开,涵盖个体变革、五大功能场景和智慧创造实践等内容,具体包含“科技赋能未来城市空间”“未来城市个体变革”“未来城市居住场景”“未来城市工作场景”“未来城市交通场景”“未来城市游憩场景”“未来城市公共服务场景”“未来城市智慧创造”八大主题。其中,“科技赋能未来城市空间”主题为本次展览的整体介绍;“未来城市个体变革”主题重点阐释技术赋能下个体生活方式的变化;未来城市五大功能空间场景主题包含国内外典型案例37个(中宏观);“未来城市智慧创造”主题则涵盖100多个前沿的智慧公共空间设计案例(中微观)。
本次展览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导龙瀛担任策展人。龙瀛以城市空间作为实验室,其研究方向是城市科学(城乡规划技术科学),研究兴趣是城市空间测度、机理认知与效能提升。他是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CityLab)创建人与执行主任。近五年来,北京城市实验室的研究立足于城乡规划学科,聚焦智慧城市领域,特别是“城市空间测度、机理认知与效能提升研究”这一方向,以“城市空间”作为实验室,紧密围绕城市空间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这一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充分依托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新兴技术,发展了人本尺度城市形态理论、数据增强设计方法论和跨尺度城市空间分析方法,为提高城市空间发展的科学性提供了工具支持和政策建议。
可持续·共享·智能的未来城市居住场景
在智慧家居、物联网、人工智能算法以及装配式定制化建造技术等技术革命下,在追求居住品质和社群连接等个体需求变革下,未来城市的居住场景将呈现怎样的面貌?结合既有案例推演,我们认为在空间层面上其将呈现出共享化、碎片化的趋势。空间区位的重要性有望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渗透而削弱,同时不同居住社群的形成进一步加速空间异化。在管理层面上,未来社区将结合智能停车场、智能快递柜、智慧物业等提升管理智能化与效率。下面将结合部分概念设计或已建成案例,从未来城市居住原型、居住方式、社区管理三个方面展示未来城市可能的居住场景。
灵活·共享·智慧的未来城市工作场景
远程协作工作等新兴技术在增加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工作方式和办公场所的灵活化,工作方式正在向“以个人为中心”逐渐转变;另一方面,基于第四产业的知识性工作、创造性工作、数字工作等新型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促使更多地工作将聚焦于具有创意性与能动创造价值的部分。结合既有案例推演,我们认为未来城市工作场景在空间层面上将呈现出移动化、碎片化的趋势。在区位和功能层面上,新型创新产业空间将进一步集聚,而远程工作空间将面临分散发展的趋势。同时工作空间将融合丰富多元的功能以满足新时代工作的新需求。在运营管理层面上,办公设施将进一步提升智能与交互水平,并结合各类小程序应用辅助管理以提升效率。下面将结合已建成案例,从未来城市工作方式、工作区位、办公管理三个方面展示未来城市可能的工作场景。
共享·人本·复合的未来城市交通场景
在无人驾驶、数字化出行、智慧物流等技术驱动下,在个体需求个性化、定制化的变革趋势下,未来城市的交通场景将呈现怎样的面貌?结合既有案例构想,我们认为随着未来城市交通演进,城市功能将呈现出模块化、混合化的趋势。在信息通讯技术的渗透加持下,个体出行将成为个性化服务场景的延伸。在交通体系方面,各类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将使城市交通网络变得更加功能复合及模块化;在交通载体方面,新型交通空间将进一步回应乘客丰富的使用场景需求,提供多样的高效移动方案;在交通运营管理方面,众多人本出发的新概念交通辅助设施涌现,以提升各类交通场景的便利性与安全性水平。下面将结合部分概念设计或已建成案例,从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交通载体、交通运营三个方面展示未来城市可能的交通场景。
活力·便捷·沉浸的未来城市游憩场景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驱动下,在个体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变革趋势下,未来城市的游憩场景将呈现怎样的面貌?结合既有案例构想,我们认为未来城市游憩场景将呈现出智能化、融合化的趋势,游憩休闲活动将成为个性化服务场景的延伸。在城市休闲娱乐空间营造方面,数字创新与传统的空间干预、场所营造相结合,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场景互联的新型游憩模式,提供个性化互动体验的同时,激活传统城市的空间活力,并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在生活购物方面,新技术的发展贴合消费者的新习惯,满足购物的新需求,探索涵盖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的新服务业态;在文旅体验方面,“科技+文化”的赋能和应用使文旅体验更加生动化、沉浸化。下面将结合部分概念设计或已建成案例,从未来城市休闲娱乐、生活购物、文旅体验三个方面展示未来城市可能的游憩场景。
智慧·集约·交互的未来城市公共服务场景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驱动下,在个体需求智慧化、实时化的变革趋势下,未来城市的公共服务场景将呈现怎样的面貌?
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结合既有案例推演,未来城市公共服务场景将呈现出智慧、集约、交互的趋势。在智慧管理服务方面,未来城市由“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高效的信息网络强化城市智慧治理能力;在能源利用服务方面,利用新技术实现能源的收集和转化,同时结合城市感知数据提供更多实时的服务与反馈;在虚拟教育服务方面,虚拟现实不断赋能,以虚补实,使教育与知识的获取更加生动化、沉浸化。下面将结合部分概念设计或已建成案例,从未来城市智慧管理服务、能源利用服务、虚拟教育服务三个方面展示未来城市可能的公共服务场景。
智慧·交互·活化的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创造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成熟对传统公共空间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技术对公共空间本体带来了冲击。另一方面,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更已成为一种思维为公共空间的设计带来全新赋能。在新数据环境下,公共空间中个体行为活动将会得到更加精细化的感知与智能反馈,而数字创新将进一步提升公共空间的使用效能。未来的公共空间设计势必应考虑技术对于空间使用与设计的影响,重新理解公共空间并积极拥抱新的趋势变化将成为一种必然。
本展览版块在前述五大功能空间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城市公共空间,从创造实践视角展现此方面国际国内的前沿案例。根据智慧化公共空间设计对周边区域起到的作用效果差异可将其划分为六个方面:美化环境形象、增强互动参与、保障健康安全、提供便民服务、优化交通出行以及绿色能源生态,本展览版块将对其进行依次展示。
北京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系列调研
围绕城市未来、小微公共空间、共创共治等关键词,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指导下,北京责任规划师工作专班、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北京国际设计周,共同推出北京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系列调研报道。该调研聚焦北京小微公共空间现状,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筛选出优秀案例,并对设计师、责任规划师、参与方进行采访,内容经整理后进行系列展播。
调研主题:
小微公共空间更新:城市更新与社会创新融合的基层实践
系列主题:
—儿童友好的小微空间
—适老和无障碍的小微空间
—绿色共享的小微空间
—变废为宝的小微空间(闲置资源挖掘利用)
—营造在地文化与艺术的小微空间更新
—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微空间
地址: 北京市 东城区 青龙胡同1号歌华大厦A座8层
邮编: 100007
电话: 010 84186820
邮箱: info@bjdw.org